張之洞,字孝達,號香濤、香巖,又號壹公、無競居士,晚年自號抱冰。(公元1837年—公元1909年),世人呼之為“張香帥”。 他是晚清時期名臣、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直隸南皮人士。漢族,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對洋務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綱領的一個總結和概括;毛澤東對其在推動中國民族工業(yè)發(fā)展方面所作的貢獻評價甚高,曾說過“提起中國民族工業(yè),重工業(yè)不能忘記張之洞”;教育方面,他創(chuàng)辦了三江師范學堂(南京大學)、武漢自強學堂(武漢大學)、湖北武昌幼稚園(中國首個幼兒園)等。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并稱晚清“四大名臣”。 ![]() 歷史成就貢獻 改革教育 甲午戰(zhàn)爭后,張之洞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較系統(tǒng)的近代教育思想,并認識到建立新學制的重要性。擔任湖廣總督之后,張之洞在湖北大規(guī)模興辦新式教育——實業(yè)教育、師范教育和國民教育。這些新式教育活動使其教育強國的構想在推動中國教育近代化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修筑鐵路 督辦鐵路張之洞在湖廣總督任上,十分重視興建鐵路,他認為:“鐵路為自強第一要端,鐵路不成,他端更無論矣。 ”“西洋富強,尤根于此。 ”他所建議并監(jiān)修的蘆漢鐵路,自光緒二十四年興建,到光緒三十一年三月完成,命名為京漢鐵路。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6月,張之洞又奉旨督辦粵漢鐵路?;洕h鐵路的筑路權早在1898年就被美國所控制。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美國合興公司同清廷簽訂《粵漢鐵路借款草合同》,控制了粵漢鐵路的筑路權。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又訂立續(xù)約,規(guī)定借款為4000萬美元,由合興公司在5年內(nèi)筑成,不得轉讓他國。但3年過去,到光緒二十九年鐵路尚未動工。光緒三十年,合興公司又將股票的三分之二賣給比利時的萬國東方公司。湖南、湖北、廣東三省人民獲悉這個消息,非常憤怒,要求廢除原訂合同,收回路權自辦。 此時,張之洞奉旨督辦粵漢鐵路,經(jīng)過與美國公司一年多的交涉,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7月,他以675萬兩的高價贖回路權。隨后,張之洞以高股籌集不易為由,于宣統(tǒng)元年(1909年)4月與德、英、法三國簽訂《湖廣鐵路借款合同》,借款550萬英鎊籌建粵漢鐵路。這激起更大規(guī)模的反抗浪潮。 在督鄂17年間,張之洞力主廣開新學、改革軍政、振興實業(yè),由此湖北人才鼎盛、財賦稱饒,成為當時中國后期洋務新政的中心地區(qū)。 學習法律 張之洞作為洋務派的代表人物,主張學習西方法律,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他與劉坤一合上《采用西法十一條折》的具體措施。但是學習和采用西法要有前提,即“中學為體”,中法的根本原則不能動;“西學為用”,西法的基本原則不能學。 早在清末修律正式開始之前,張之洞就主張“擇西學之可以補我闕者用之,西政之可以起吾疾者取之”,他認為這樣做是“有其益而無其害”。光緒二十七年五月,他與兩江總督劉坤一聯(lián)名上了三道《江楚會奏變法折》,提出了“恤刑獄”、“結民心”、改良法制的建議,并同袁世凱一起保舉沈家本、伍廷芳為修律大臣。 張之洞在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所奏的《整頓中法十二條折》中關于刑法改革的九條意見中,便參考了西法,提出了“重眾證”、“改罰鍰”、“教工藝”、改良監(jiān)獄等具體改進方法。張之洞還十分重視西律中的“公法學”,這是在辦洋務過程中與西方各國打交道時經(jīng)常遇到的課題。 對此,他提出兩條建議:第一,參酌中外法律,制定“通商律例”,作為處理在華外國人案件的法律根據(jù);第二,培養(yǎng)熟悉中外法律的人才,以適應這種需要。后來,張之洞還主張聘請各國律師,博采各國礦務律、鐵路律、商務律、刑律等,為中國編撰簡明礦律、路律、商律、交涉刑律,說制定此四律是“興利之先資”,“防害之要”。 思想主張 教育思想 張之洞興學育才思想及實踐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張之洞提倡經(jīng)世致用的“實學”,強調(diào)以通讀史經(jīng)為學習的主要內(nèi)容。具體的舉措主要是改革傳統(tǒng)的教育機構,以湖北的經(jīng)心書院和四川尊經(jīng)書院為代表。 清代的傳統(tǒng)教育機構主要是學寓與書院,乾嘉以后,由于經(jīng)費不足,教官失職,不少地方學寓逐漸停廢,書院成為主要教育機構。但這些書院大多數(shù)只是考課,沒有講學色彩,與經(jīng)世致用學問脫節(jié)。 為此,張之洞開始重視引導書院講求實學,于1869年在武昌三道街文昌閣設立經(jīng)心書院,拔其優(yōu)秀者,讀書其中,所研習的多為經(jīng)解、史論、詩賦、雜著等,標榜實學,注重經(jīng)世致用。 同治九年(1870年)學政任期已滿,在卸任回京之際,得湖北士人好評,張之洞感慨賦詩:“人言為官樂,哪知為官苦。我年三十四,白發(fā)已可數(shù)。”同治十三年(1873年),張之洞又奉旨任四川鄉(xiāng)試副主考宮,9月任四川學政。入川后他發(fā)現(xiàn)四川的科場作弊、世風日下現(xiàn)象嚴重,便采取措施,清除科場積弊,整頓士林風氣。他認為“欲治川省之民,必先治川省之士”。 重視西學 在繼續(xù)主張改革傳統(tǒng)教育的同時,張之洞開始認識到“西學”的重要性,并著手試辦以“西學”為主的新式學堂,書院改革以兩湖書院為代表,開辦的新式學堂以工藝學堂、自強學堂為代表。光緒十六年(1890年),張之洞在都司湖經(jīng)心書院舊址,創(chuàng)辦了兩湖書院。書院學生定額240人,湖南、湖北各100人,特定商籍40人,開設“經(jīng)學、史學、理學、文學四門”,宗旨是培養(yǎng)“出為名臣,處為名儒”之才。 1896年,張改革兩湖書院,仿照西洋學院,每日上堂講課,教習按日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課程則改為經(jīng)學、史學、輿地與時務四門,同時設立院長,負責講明經(jīng)濟。 張之洞也比較重視對學生學習的管理和思想之控制。1902年,兩湖書院改為兩湖高等學堂,分科為八門,成為一所包括文、理、法三科的綜合性高等學堂。學生則由原來的240名減至120名,初以兩湖、經(jīng)心、江漢三書院的優(yōu)秀生升人高堂學習,入校者必先補普通學科一年,習專門學科三年,然后出西洋留學一年,共五年畢業(yè)。 兩湖書院從一個傳統(tǒng)的書院演變成一所新式學院,又隨著西學課程的增多而終成一新式學堂。張之洞在1898年將兩湖書院、經(jīng)心書院改為學堂時雖提出“兩院分習之大旨,皆以中國(學)為體,西學為用,既免迂陋無用之譏,亦杜離經(jīng)叛道之弊”。但學生真正感興趣的卻是“西學”課程,結果,一些學生卻最終“離經(jīng)叛道”,從事革命活動。 張之洞被人們最廣為熟知的是他在洋務運動中對中國做出的貢獻。在教育上,張之洞創(chuàng)立了很多湖北知名的大學,如:自強學院(今武大)、農(nóng)務學堂(今華農(nóng))、湖北工藝學堂等(今武科大),他在洋務運動期間不僅將西方先進的技術帶到了中國,同時還將當時西方先進的教學帶到了中國,從那時開始,中國的高等教育才開始與世界接軌。 張之洞最廣為人知的貢獻就是創(chuàng)辦漢陽鐵廠了。但是,我們的教材中僅僅講到了漢陽鐵廠的貢獻,卻沒有講到創(chuàng)辦初期鬧出的笑話。創(chuàng)辦初期,張之洞向英國工廠購買煉爐,英國廠長表示,先讓張之洞考察中國的煤礦構成,分析了里面礦物含量的比例才能提供相應的配套設備。然而,張之洞依舊保留著中國古代“天朝上國”的思想,堅稱“中國之大,何所不有,豈必先覓煤鐵而后購機爐”,讓廠長按照英國所有者的配置辦一份即可。結果可想而知,購得的煉爐配置與當?shù)氐牡V產(chǎn)情況完全相反,只得借款三百萬重新改裝煉爐。 不得不說,張之洞對于中國現(xiàn)代化發(fā)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是湖北推廣現(xiàn)代化工業(yè)的第一人。同時,張之洞也是一名愛國志士,心懷天下蒼生,不斷提出改革思想,直到臨終前,也不忘中國安危。當他想將自己最后的政見告訴攝政王載灃時,載灃卻不愿聽從。張之洞嘆息道:“國運盡矣”,隨后抱憾而終。 張之洞為湖北留下的不僅僅是工業(yè)技術上的財富,更多的是張之洞心懷天下,積極進取的精神。 |